“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
秦腔,别称“梆子腔”,起于西周,成熟于秦,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千百年来,秦腔艺术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一直是当地人民丰富文化生活、满足审美需求、寄托精神理想的重要形式。
唱念做打,甩手跨步……戏台上,演员用高亢浑厚的唱腔、酣畅淋漓的夸张表演,“吼”出黄土地上的喜怒哀乐,将独属于秦人的诗意和浪漫尽情展现。但在舞台之下,溯源秦腔之美,必定先从秦腔最吸睛的头面——脸谱开始。丰富而强烈的色彩碰撞,点、线、面的完美结合,极富想象力的艺术化处理,赋予了每一个戏中人物鲜明的个性,为观众呈现出一场生命力勃发的视觉盛宴。
秦腔脸谱来源于两种说法:一种是源于上古祭祀,祭祀活动中有区舞和雄舞,舞者祭祀时需要佩戴面具,用于驱邪;另一种是为歌颂戴面具的兰陵王高长恭,虽然兰陵王性情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柔美、五官俊朗,所以在打仗时佩戴面具用来助威和震慑敌人。
一张脸谱 就是一个精神世界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京剧中这句耳熟能详的唱词,大概是人们对于戏曲脸谱最初的直观印象。
脸谱,起源于原始图腾,原型多为傩祭面具、战争面具和鬼神面具,历经汉唐的代面、宋元的涂面,最终在明清时形成。
秦腔脸谱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为中国三大脸谱系统。有别于其他脸谱风格,秦腔脸谱在遵从戏曲脸谱艺术规律和规范的同时,受秦腔整体风格影响,具有色彩浓烈质朴、造型写意夸张、运笔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秦派美学体系。
“在颜色使用上,秦腔脸谱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独特的人物个性,表现为红色忠勇白为奸、黑色刚直青勇敢等特点。
秦腔脸谱与全套服饰构成了秦腔角色性情、身份、地位的标识系统。台上,演员着戏装、勾脸谱,上演着一出出悲欢离合的戏码。台下,观众从他们的扮相中了解秦人生活中的仁义礼智信,感受崇德向善的价值观。
帝王将相、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历经千年,无数英雄人物已然消逝,而一双双妙手之下诞生的秦腔脸谱却世代流传,加之秦腔艺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秦腔脸谱绘画日益为大众所熟知。
秦腔脸谱的分类
- 整脸:全脸主色为某一颜色,仅在眼、鼻处略勾黑色线纹。
- 三块瓦脸:以鼻梁为中心,将脸部分为三块区,表现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 四大块脸:将脸部分为四块区域,用于表现复杂的人物性格。
- 五花脸:脸部图案复杂多变,色彩丰富。
- 斜皮脸:脸部图案倾斜,表现人物的特定性格。
- 通天柱脸:脸部图案从额头延伸到下巴,象征人物的威严。
- 老脸:以粉红色铺底,黑色勾窝、白色眉纹,多用于刻画年迈重臣。
- 两膛脸:脸部图案分为两部分,表现人物的双重身份或特性。
- 象形脸:脸部图案象征动物或物体,表现人物的特定技能或性格。
- 标志脸:脸部有明显的标志性图案,易于辨认人物身份。
- 两面脸:脸部有两面不同的图案,表现人物的双重性格。
- 巴巴脸:脸部图案夸张变形,强调特定表情或特征。
每种分类的具体特征和应用场景
- 整脸:红色代表忠正、好义,黑色代表刚正不阿或憨直鲁莽,绿色代表草莽英雄,蓝色代表刚直强悍。
- 三块瓦脸:通过鼻梁为中心的三个区域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 五花脸:图案复杂多变,色彩丰富,用于表现复杂多变的性格。
- 斜皮脸:图案倾斜,表现人物的特定性格或身份。
- 通天柱脸:图案从额头延伸到下巴,象征人物的威严和权力。
- 老脸:用于刻画年迈重臣,表现其权势和经验。
- 两膛脸:表现人物的双重身份或特性,图案分为两部分。
- 象形脸:通过动物或物体的图案来表现人物的特定技能或性格。
- 标志脸:有明显的标志性图案,易于辨认人物身份。
- 两面脸:两面不同的图案,表现人物的双重性格。
- 巴巴脸:图案夸张变形,强调特定表情或特征。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