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流传于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之后又融入了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西安鼓乐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西安鼓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风格多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其中还包括有套曲、散曲、歌章、念词等。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阿布扎比会议上,西安鼓乐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
2006年5月20日,西安鼓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61。2009年,该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庙堂到民间
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的“燕乐”。所谓“燕乐”字同“宴”,指的是中国古代宫廷中用于宴会的歌舞乐。燕乐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代,在《周礼》中已有记载唐代的燕乐,指的是与庄重雅正的“雅乐相对的所有宫廷俗乐的总称。安史之乱期间,随着宫廷乐师的流亡这种音乐逐渐流入民间。西安鼓乐不再是高居庙堂、只供贵族欣赏的音乐,而是在民间代代相传了千百年。西安鼓乐团体中的成员许多是毫无专业音乐知识的农民。
类别与流派
按照演奏形式的不同,西安鼓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坐乐”,在堂上演奏;另一类为“行乐”,在堂下或路途行进间演奏。坐乐是室内音乐,坐乐大致可以分为城乡两种,城市坐乐编制约十二三人;行乐在行进中演奏,伴以彩旗,今旗、社旗、万民伞、高照斗子等,乐器用高把鼓、单面鼓等按照流派来分类,西安鼓乐可以分为僧、道俗三个流派,它们各有不同的风格趣味。比如,僧派鼓乐偏向于平和、自由,道派鼓乐则清雅、细腻,俗派鼓乐具有雄壮、粗犷的特点。这些流派的西安鼓乐都吸纳了民俗、宗教中的一些元素,经常在寺庙、道观上演。
传承价值
西安鼓乐保存了大量史传曲目名录中的鲜活曲谱,对被认为“无声的中国音乐史”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西安鼓乐的曲体曲式结构原则和手法,对开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结构难题、发扬民族优秀音乐传统、建立新的民族音乐体系有着有益的基础和借鉴的价值。
传承现状
由于现代强势文化的侵蚀,原西安鼓乐赖以生存的民间人文环境如民间庙会等正在逐步消亡,其生存土壤正在消失,加之老艺人相继谢世,后继乏人,西安鼓乐濒临灭绝,亟待抢救和保护。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