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时节,万物收藏,而北京非遗文化的瑰宝——绒花,却在此时绽放出独有的光彩。在这个充满传统气息的节气,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非遗绒花的世界,感受手作文化的温暖。🌟
一、走进绒花
绒花,谐音“荣华”,又称宫花,是传统工艺人造花的一种,是江苏地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绒花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多由妇女和儿童佩戴,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间,主要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际逢婚嫁喜事时佩戴绒花。
过去一年 ,““今生簪花,来世漂亮”一句话可谓火遍全网。簪花其实是中国古代佩戴头饰的一种,也称戴花、簪戴,通常是由筷子状的象牙簪固定在螺旋状的发髻上,再由鲜花或其他材料制成的花朵缠绕起来。簪花文化距今已有两至三千年的历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历史发展
以鲜花簪首作为一种民俗事象,早在汉代已经出现,簪花之俗在妇女中历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为时令鲜花;唐朝时期,人们喜爱在头上用鲜艳的牡丹、芍药等大朵花加以点缀,同时,簪花早已不是女性的独享,男性亦然;到了宋朝簪花已成为某些典礼的仪节,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称:“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明清朝代亦有簪花习俗的记载,清代诗人钱清益曾有“芳树风情在,簪花体格新”的记录。

三、文化意义
2008年,埔女的“簪花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簪花围承载着渔家人的情感和历史记忆,花代表生命力和希望,她们把花簪在头上,期待出海的家人平安归来。从古至今,簪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和东方美学的缩影。不同年龄,无关男女,人们延续着这一悠久的习俗,精心用锦簇花团妆点自己,认真生活,努力活得亮。簪花文化绽放着历久弥新的芬芳,也绽放着属于平凡人们的馥郁人生。

四、绒花与汉服
随着汉服热的兴起,失宠已久的绒花饰品也回到了大众的视线。 虽然现在的制花工艺层出不穷,但绒花制作技艺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以说,绒花堪称非遗文化中的国色天香。 绒花,谐音“荣华”,有吉祥富贵的寓意,在古代,作为“宫花”上项朝廷,到了现代,经常搭配汉服、旗袍等,也常常在拍戏、摄影、结婚等各类场合使用。

绒花与汉服绒花作为一种配饰,用处有很多。最相配的,就是汉服。一身纯色汉服,并不需要多么华丽,发间插一枚绒花,就足以相得益彰。绒花也是婚庆中常见的配饰,佩戴上绒花之后,立马就显得有福气。古代扬州女子出嫁,多半也都是选择佩戴绒花。绒花作为一种饰品,样式也非常丰富。制作起来十分复杂。“传统绒花制作需经过染色、勾条、打尖、传花等近10种工艺。制作一朵绒花,再熟练也要花上两三天功夫。这还没算上设计的时间”而且正宗的扬州绒花采用的是,百分之百的纯蚕丝,在制作过程中要轻柔,而不能用力拉扯。

1 条评论
Hayya · 2024 年 11 月 27 日 上午10:11
写的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