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油纸伞是汉族 传统用品之一,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繁体的伞字由五个“人”字组成,也写作“繖”

经常使用的尼龙钢架伞是19世纪英国人根据中国油纸伞的开合原理,使用现代材料,工业化生产改进而来,虽然方便携带、价格低廉,但没有传统油纸伞那种雅致天成的美感。

传播

中国制伞历史悠久,最早的伞由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

春秋末年,中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的妻子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像“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这就是最早的雨伞。纸出现以后,人们在伞纸上刷桐油用来防水的油纸伞,文人雅士亦会在上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

油纸伞在唐朝传至日本、朝鲜,日本早期将油纸伞称为“唐伞”。

宋时称绿油纸伞。以后历代均有改进,有纸伞,油伞、蝙式伞,最后形成今天的大众用品,使用至今已1000多年。

宋应星《天工开物》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在一些文学作品如《白蛇传》等也可以看到油纸伞的踪影。

制作过程

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大致来讲,分成如下几步:

1.号竹:即选竹

2.做骨架:削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

3.上伞面: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

4.绘花:于伞面绘上图案 ,晒干

5.上油: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就可以使用了

中国内传承较好的油纸伞作坊,如秦风汉月油纸伞若水堂油纸伞等,仍然以传统古法制造油纸伞,86道工序全手工操作,从削竹到绘制图案都是全手工,没有使用机器。材质也固守传统,为的是保持其古法天成的韵味,不使其沦于工业化。

比如伞托,必须是从大山里砍伐下来的通木。制作工具也历史悠久,品质控制严格,要求“四沟”平整不露接头、“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猪鼻孔”,涂桐油也要求均匀。伞面绘制也很讲究,由专业画师完成,主要取材于传统国画题材。也有各种民间题材,切合不同喜庆场合,比如婚聘的油纸伞。

主要用途

作为经久耐用的中国传统雨具,油纸伞在我国使用历史已经1000多年。实际上,油纸伞是很好用的雨伞,相比尼龙钢架伞(洋伞),油纸伞更加经久耐用,也更加抗风。只是在存放方面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不要放在过于干燥的地方等。另外,在北方干燥地区,油纸伞不适合长期暴晒。

油纸伞雅致天成的美感,是尼龙钢架伞这种工业品永远无法比拟的。

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著新娘以作避邪。 [5]

道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是因为油纸伞有趋吉避秽的功效。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流布广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距今至少已有15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央广网记者走进了成都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龙玲的家,探寻剪纸的独特魅力。

如果时光有厚度,对于龙玲来说,几十年的岁月早已凝缩成为她书架上、箱子里一摞摞层层叠叠的剪纸作品。深耕不辍的研习与创作,使龙玲的剪纸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以剪刀为笔,以红纸为墨,一双巧手剪出了无数栩栩如生的图案,也剪出了独属于中国人的巧思与浪漫。

提起最初受到的熏陶与启蒙,龙玲想起的是她的外婆,一位会看病也会剪纸的土家族医生。受外婆的影响,龙玲从小便开始拿剪刀,并对剪纸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小时候外婆剪,我也跟在后面剪。剪花草树木,剪各种小动物,看到什么剪什么,当时就觉得特别好玩。”龙玲回忆起童年的时光,而就是这一有趣的儿时“游戏”,在龙玲心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也为她日后的创作之路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6年,龙玲初中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决定将剪纸作为毕生的事业。

“当时我去下乡,正赶上村里有个姑娘结婚,知青们就一起凑钱买了脸盆送礼,但因为脸盆是白色的不够喜庆,于是我就买了一张大红纸,剪了喜花贴在上面,大家看见了纷纷夸赞,让我备受鼓舞,也意识到不能把剪纸这个技艺丢掉。”龙玲回忆道。

从此以后,龙玲走到哪儿,就将剪纸带到哪儿,手里的剪刀再未停过。渐渐地,她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去了很多地方与国家,也发现有很多人都喜爱剪纸这门传统艺术,而将剪纸发扬光大也成为了她的心愿。

数十年的热爱与坚持,让龙玲在剪纸艺术的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她的剪纸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如《富贵吉祥图》荣获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优秀奖并被四川省博物馆收藏;《龙凤吉祥》被中国剪纸艺术馆收藏;《团团圆圆》熊猫图荣获中国西部国际工艺品礼品博览会金奖……满满的荣誉不仅是对她技艺的肯定,更是对她坚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褒奖。

“剪纸不是简单地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剪几下,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需要我们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也需要融入独特的创意与见解。”龙玲告诉记者。

在龙玲看来,要想将剪纸长久地传承下去,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当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剪纸,近年来,龙玲还积极将剪纸艺术带入学校、社区等各个领域,担任剪纸艺术指导教师,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剪纸、热爱剪纸、传承剪纸。

“这些年来,我带了很多学生,几个徒弟也取得了传承人的资格,并代表国家走出国门,将中国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传播出去,让世界各地的人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与魅力。”龙玲告诉记者,语气里满是欣慰与自豪。

如今,龙玲依然在不断创新自己的剪纸作品,正是因为这些老艺人的坚守,无数宝贵的传统技艺才得以发扬与传承,而一代代年轻人的加入,也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后愈发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