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疗法是通过拔伸、复位、对正等手法,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方式,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秦汉时期形成基本理论和技术,世代传承,如《肘后备急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千金要方》、《医宗金鉴》中有大量记载。2006年,中医正骨疗法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第一批。

中医正骨疗法

起源

中医正骨疗法

“正”字在此作动名词。即整治因骨关节损伤使肢体变形复原位的一门科学技术。元代官方医疗制度中设有“正骨兼金镞科”。因此,元代以正骨专长的医学家危亦林在其《世医得效方》卷十八设有“正骨兼金镞科”以专门论述骨关节损伤及金刃所伤疾病之脉因证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指出:“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

分类

正骨主要分为骨折和脱位,骨折系指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地或完全地断裂的一种疾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出现瘀斑,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完全性骨质尚可出现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脱位就是相互接触的骨头(通常指关节)因受外力作用,使其脱离原位,不能再正常发挥作用。脱位还可能是先天性的,或者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并发症。关节曾经受过伤的人,易发生脱位。

治疗措施

整复

正骨就是运用熟练的手法,使移位的骨折端正确地复位并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一种疗术。因此,在施行手法整复时,首先要做好骨折的检查和诊断。在此基础上,通过眼观、手摸和心会才能达到手随心转,使骨折整复的目的。

固定

正骨固定的目的,在于强化整复后的效果和局部的相对稳定,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固定的范围要适宜。太大,会影响伤肢活动;太小,达不到固定的目的,伤肢长期固定不动,则气血运行受阻,易产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延缓骨折愈合等不良后果。如系横形骨折,整复固定后沿骨干轴线推挤,若下肢骨则除推挤外,可使其踩地,这样可测知是否已正确复位,且利于连结。对于初次未能整复,或者移位骨折,可运用“以动治动”的方法,再行拔伸、摇动后整复固定予以矫正。对长骨骨折采用三点包扎固定法。三点加压的作用,有利于骨折段的轴线对正,既能使骨折的肢体达到解剖复位,又可解决因肢体“动静”矛盾所造成的伤肢功能障碍。骨折断端对接良好,肢体功能恢复。x线显示骨痂通过骨折线,骨折线已基本模糊,即可解除固定。

按摩

正骨按摩是蒙医正骨的一种独特疗术。也是正骨辅助治疗手段之一。骨折的阶段的不同,所用之按摩手法亦异。

按摩方法:由轻到重,范围略宽,操作要细致。对瘦弱者,手法宜轻而缓;对健壮者稍重而快。但必须注意保持患部稳定。喷酒按摩法是据“血受养于食物精华;血随气行”的观点而创用的。既能防止伤热内陷,筋腱拘紧,又能加快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中医正骨疗法

药物治疗

指内服药物疗法。根据骨折的不同时期及不同的症状表现,用药原则也如按摩一样,分初、中、后三期投方。

对开放性骨折,应先清创复位涂药,缝合伤口。除使用杀粘药和清热药防止感染外,还要考虑使用具有生肌功效之药,以促进伤口愈合。如珍珠五味散、麝香十七味散外敷伤口,红花八味散内服,有续脉接骨、止血生肌之效。对白脉受伤,可投予十三味大鹏金翅丸,并用香獐粪或麝香、羊粪加白酒烘热外敷。

传承

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被许多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堪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之一。

中医这些简便廉验的疗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流传并不断传承发展。其中有些有文献记载,有些只在民间口耳相传得以延续。 然而,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目前不少医院、甚至中医院已基本放弃了这一疗法,正宗的正骨术只在北派、南派的不到十家医院中传承着。中医正骨疗法的传承陷入困境,举步维艰。为继承中医正骨这一中华传统医术,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并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以促进正骨术的继承和发展。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