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分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川剧的名称,始见于清末民初,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这虽然只有八十多年,早在明代即有戏班在省内各地演出。川剧史家、艺术家们谈到川剧的源流沿革,还有追溯到晚唐“杂剧”、南宋“川杂剧”的,甚至有川剧高腔尚早于江西“弋阳腔”、清代蜀伶魏长生所唱秦腔系四川之“秦腔”种种不同的说法。足见川剧的历史,还是一个没有完全定论而尚待继续研究探讨的学术问题。
艺术特点
行当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小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小生行一般指俊扮剧中青年男性者,表演中均不挂“须”;旦角行不再统称小旦,而且绝大多数皆为女性演员应工;花脸行习分大花脸、二花脸,不再称大面、二面或净、副净;须生行指除小生、花脸、丑角以外俊扮的中、老年男性,不再包括小生而统称“生角”(清末民初,小生与老生的区别已趋明显),所谓“末”,则专指扮演剧中下层人物的配角或次角,表演时皆要挂“须”;丑角行也不再称三面、三花脸或小花脸了。
服饰
川剧戏装有很多种,蟒袍、靠子、官衣、褶子等,都对应有相对固定角色,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有严格讲究。剧团历来对戏装都有严格而细致的分类,有所谓的“大衣”柜和“二衣”柜。大衣,就是剧中帝王将相、娘娘嫔妃、内阁大臣等所穿的服装,有蟒袍、官衣、蓝衫等;二衣,就是剧中元帅大将、马步兵丁等所穿的服装,有铠甲、靠子、袍子等。演员舞台上一亮相,身上的戏装就先透露了角色的身份、性格、情绪等。
服装样式有讲究,川剧服装色调上的选用也有不成文的规定:黄色多用于皇生,绿色多用于红生,白色多用于武生,蓝色多用于正生,黑色多用于净,红色常用于丑。了解了川剧穿衣诀窍,以后再看戏,人物一出场,他的身份你也能八九不离十地猜得到了。
妆容
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在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以取得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故川剧脸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是各类地方剧种中少见的。
川剧脸谱并不是死谱,而是活谱。”诗谱”、”词谱”、”曲谱”等谱中常常有所谓”又一体”云云,也表示”谱”的变化,说明有灵活性。而川剧的脸谱也同样如此。运用脸谱要根据具体人物作适当的增减或改动。如关圣人和赵匡胤,虽然都是开的红脸,但赵匡胤的眼皮上多了一根白色的线条以示区别:关羽为人忠厚,很讲信义,赵匡胤玩弄权术,杀伐功臣。前者是圣人,后者是歪人。更为典型的则是孙悟空的脸谱为猴,猪八戒的脸谱为猪,牛魔王的脸谱为牛。诸如此类脸谱,简直就是川剧舞台人物形象的标志。
非遗文化:川剧的独特魅力
川剧,这一融合了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民间灯戏五大声腔的艺术形式,以其丰富的表演手法、深邃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音乐韵律,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博大精深。其中,川剧变脸作为最具标志性的技艺,以其瞬息万变的神秘感,吸引了无数国内外观众的目光,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2006年,川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传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的迫切呼吁。
活态传承:让川剧焕发新生
活态传承,是川剧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川剧并未被遗忘,反而通过创新与融合,不断吸引着新的观众群体。一方面,老一辈艺术家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递给年轻一代;另一方面,川剧界积极探索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如网络直播、数字化修复、虚拟现实体验等,让古老的艺术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对接。此外,川剧还走进校园,通过开设特色课程、举办校园演出等形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川剧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文化自信:川剧与世界对话
在全球化的今天,川剧不仅是四川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海外巡演等形式,川剧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每一次国际舞台上的精彩演绎,都是对“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川剧的成功走出国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也增强了国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遗保护: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面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社会各界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加大对川剧等非遗项目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保护政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文化机构和研究学者应深入挖掘川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推动其学术研究与创新发展;媒体和公众则应积极参与传播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总之,川剧作为非遗文化中的瑰宝,其活态传承不仅关乎艺术本身的延续,更是文化自信与非遗保护的重要实践。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努力,让川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1 条评论
双叶幼稚园小朋友 · 2024 年 11 月 27 日 上午10:14
写的真不错!